穿越历史的运河 感受流动的文化

>发布时间:2018-11-07  字体:【 】  【 关闭

            秋高气爽,正是外出踏秋的好季节。民建淮安市机关五支部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会员徒步里运河文化长廊,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感受建设中的运河新貌。为了让会员更好地领略京杭大运河文化,本次徒步活动由支部主委、市文广新局艺术处处长杨晓竹亲自担任沿途解说。


"世界运河看中国,中国运河看淮安。京杭大运河68公里的淮安段,遍地是历史,文化遗存有百余处。行走大运河岸边,犹如穿越了整个运河漕运史。"杨晓竹的解说如此开场。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在筑邗城挖邗沟时,他没想到的是,他既造就了未来的扬州,也造就了今天的淮安;1400多年前,隋炀帝杨广想到江都看美女时,他没想到的是,首先得大运河之利的是淮安。 700多年前,当元帝忽必烈挖直从杭州到大都(北京)大运河时,他没想到的是,繁荣起来的是水运枢纽淮安。


淮安是名符其实的"运河之都"。2014年大运河上榜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有遗产区两处(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一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五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被列入。

"清江大闸",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由平江伯陈瑄所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京杭大运河上保护最好的一座古闸。

 

"若飞桥",原来它是一座木制吊桥,1946 514日,苏皖边区政府为纪念王若飞、叶挺、博古三烈士乘飞机在黑茶山遇难,固将这座桥更名为若飞桥。这座"若飞桥"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大战争的洗礼,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

 

"国师塔",是为了纪念顺治帝的老师玉琳和尚所修建的。康熙14年,玉琳国师62岁南游,在慈云庵里面跌坐而逝。雍正帝为了纪念他,将慈云庵扩建为慈云寺,乾隆4年建成。寺后建有"能仁国师塔"。

 

"清江浦楼",始建于清朝雍正七年,自清朝后一直是淮安的地标性建筑。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清江浦楼时,乾隆皇帝非常欣赏此楼,提笔重新写了"清江浦"三个字,并一直沿用了至今。




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的进程中,淮安始终秉承"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创新发展"的原则。在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上,不遗余力。一路上上大家经过了清江大闸、国师塔、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清江浦楼、榷关等景点,驻足查看了建设中的八亭桥路段高架情况,观察了"漕运城"建设地段的环境,发现了沿运河全线设置的自行车道、步行道慢性系统和配套景观。



 徒步完里运河文化长廊景区,大家加深了对运河淮安段前世今生的了解,激发了内心为建设好家乡做出更大贡献的力量。大家都纷纷表示:作为大运河的起源地之一,推动运河文化带建设,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将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带的特色典范,为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全国先行带、示范带作贡献,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淮安人都责无旁贷。 (淮安民建机关五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