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画家,画中国花鸟画和中国山水画;他又是一名篆刻家,用篆刻刀刻中国肖像印。他,就是淮安著名画家和篆刻家——张天龙。
他潜心钻研篆刻四十余年。青年时,他跟随田游老师学习篆刻和篆书,从汉印入手。通过大量阅读和大批临刻,他对金石篆刻的历史和现状逐步加深了认识。
中国肖像印有着漫长的历史积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诞生与岩画、彩陶图像、画像石、画像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肖像印起步较晚,发展非常缓慢,到清代中叶才出现几枚白描绣像印,在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留存的成千上万的篆刻作品中,基本上看不到人物肖像印。
肖像印为什么很稀罕?肖像印篆刻家为什么寥若晨星?历代篆刻大家多刻文字印,偶尔会刻点生肖印;但是,很少涉足肖像印。刻肖像印要会篆刻、知绘画、懂篆书,三者缺一不可,一般人不敢轻易问津。首先,肖像印所刻人物必须像,若不像就会贻笑天下,这就要求篆刻家具备精确把握对象的造型能力;而像只是基础,一定要上升到传神,这就要求篆刻家有概括提炼对象特征的技巧。其次,也是非常关键的,肖像印要有金石韵味,要讲究刀法,要求篆刻家练就一手在方寸之间分朱布白、操刀自如、谙熟篆刻技法的高超功夫。天龙先生刻肖像印多用切刀,冲刀辅之,用刀力求细腻绵密、脉络流畅、筋节起伏、韵协律合。边款文字喜用汉印篆书,双刀镌刻,黑白分明,既有汉印韵味又具汉碑额篆书特点,款文清楚易识、大方大气。最后,肖像印要有意境和神韵。所谓意境,要求篆刻家对人物肖像在造型方法、构图建设、氛围营造、视觉形式等方面进行加工、处理;所谓神韵,是指刻的肖像能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气质、特征和内涵,印风从容恬淡,印面洁净安详,品味典雅隽秀。总之,肖像印具有独特的文人化技巧体系和审美内涵,高度程式化、抽象化,要刻出人物精、气、神,要求肖像有姿、态、骨、势、趣,人物造像要有生气与灵气。一枚人物肖像印精品从构图到问世往往要数易其稿。
数十年来,天龙先生创作篆刻作品2800枚,不仅发表过《中国的世界遗产》、《华复文明产物》、《中国的古典名著》等几十组系列文字印,而且还发表了《历代名人造像》、《华夏圣贤造像》、《共和国伟人造像》等系列肖像印,这些肖像总是充满令人赞叹不已的形神美、章法美、刀法美和意境美。
2010年,他在研究和创作肖像印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文《中国的肖像印》,文章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上发表,被国内网站转载,成为全国率先系统论述中国肖像印的论文之一,引起了肖像印专家、学者的关注。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王本兴先生有一段很到位的文字:"张先生的汉印刻得好……肖像印刻得大气精到,是重功力、有潜力、有新意的篆刻家。"
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长张耕源先生在阅览天龙先生的数百枚肖像印后回信:"寄来的肖像印等一一拜观,对于先生悉心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感钦佩,尤其肖像印,起源甚晚,从事者很少,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之路,而今,先生积多年之辛劳,创作出了一批不错的作品,可喜可贺!读来信,关于创作思路的阐述颇有见地,人物肖像印配以适当的背景有助于烘托人物身份和性格、在章法上也能增加变化。"
《书法报》整版刊登《张天龙刻肖像印记》:"张天龙数十年钟情于肖像印,闭门研修,运刀如笔,择百余历史名流神貌微缩方寸之地,使一块块本没有生命的石头成为永恒。品读天龙先生肖像印,中外名人,伟岸大像,意像契刻,别具新意,气势情趣,形神兼备,姿态神情,风格出众。张天龙先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肖像印贡献者之一。"
天龙先生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会徽刻的《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它是献给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枚中国之印,这是一枚非常成功的肖像印,2008年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它充分体现了中国肖像印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块石头本没有生命,本没有意义。一旦刻上文字就有了意义、有了故事、有了文化、有了历史;一旦刻上肖像和姓名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性,从而活了起来,以至于伴随这个人到永远。肖像印篆刻家要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创造美,用刻刀展示生活、创造生命。
2014年6月,江苏省淮安市电视台拍摄《画家张天龙》记录片,对他四十余年来发表的3000多幅国画、篆刻作品做了部分介绍。他不停地思考:在荣誉面前是否失去了艺术的纯洁?在探素传统绘画和篆刻技法创新时是否失去了艺术的本真?
绘画、篆刻都是积木成舟的时间艺术,必须让个人心灵浸润在岁月的河流中。一个人一生挚爱两种艺术并锲而不舍地弄懂、弄通、弄透、弄精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天龙先生绘画、篆刻已臻成功之境,让人钦羡不已。是为序。(节选)
作者链接:
曹启瑞,书法家、画家、文史学者。曾任市文化局局长、文史委主任等职,精研书画数十年,其理论和创作均有一定建树,著有《书法的透视》、《淮安简史》、《曹启瑞写意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