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名人 金石永恒 ——访《淮安历史名人金石印像》作者张天龙

>发布时间:2018-12-21  字体:【 】  【 关闭

 

久闻张天龙先生金石篆刻肖像印大名,戊戌盛夏应约来到"张氏刻石肖像印,张天龙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已故百岁老人陈立夫和著名书法家谢冰岩的《追月轩》两幅题字,使我肃然起敬。客厅内还有他的《淮安名人印像》《历代名家印像》等书画作品。特别是书架上堆放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形式不同的石刻肖像印,看到原石,我倍感高兴。观后我们又到客厅坐下,边喝茶边聊天,自然就谈到他艺术创作生涯的过程,访谈就这样开始了,我专注地听他娓娓道来。

清朝年间,张天龙老师祖先从山东迁徙至淮阴西坝,建立"张梅盐局(张梅盐局为淮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从事食盐运输和销售,为西坝72家盐局代表性盐商。曾祖父张秀和晚清篆刻家赵之谦(1824-1884)、藏书家陆心源(1834-1894)交往甚密,赵之谦教授其篆刻,刻石人物肖像印。张家当时因盐务繁忙,将刻石肖像印技艺传授儿子,儿子在协助父亲管理盐务同时,承接家父刻石肖像印技艺,张老师父亲继承家族传承,八十年代手把手传授刻石肖像印技艺给儿子张天龙。张老师经过40年学习研究,成为张氏刻石肖像印第四代传承人。

张天龙是淮安市老年大学教师,也是淮阴区老年大学国画老师,他还是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员。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而且是一名篆刻家。他很谦虚地称自己的"金石篆刻肖像刻印"为"刻石肖像印"。金石篆刻,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天龙刻石(金石篆刻)肖像印已经列入淮安市清江浦区非遗项目名录,他已被认定为张氏刻石肖像印代表性传承人。他用两年时间、收集、整理、创作《淮安历史名人印像》系列,在这两年时间里数易其稿,甚至几十次刻了磨,磨了刻。作品一面世,淮安市博物馆知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较高艺术水准,即决定永久馆藏。《淮安历史名人印像》目前正在《淮海晚报》上连载,受到有识之士和广大读者欢迎和点赞。

张老师青年时,他父亲多次带他到北京、大连、苏州等地拜会名家名师(谢冰岩、罗振玉后辈、张寒月)。然后跟随陈博公、田游老师学习篆刻和篆书,再后负笈外阜求学。他潜心钻研刻石肖像四十余年,为继承和发扬张氏刻石肖像呕心沥血。

金石篆刻肖像有着漫长的历史积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诞生与岩画、彩陶图像、汉画像石和画像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元、明肖形印内容始有人形、动物、植物、器物、山水、屋宇等,其种类繁多,当时称图像印。

清末,著名篆刻家赵之谦在元、明图像印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人物图像刻在印章的边款里,开创了人物图像刻入印石上的新体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陆心源,刻有"存斋四十五年小像"的金石篆刻肖像印像。这枚"小像"是已知的清末印人中最早的金石篆刻肖像印像,开创了金石篆刻人物肖像的先河。

张寒月,1906年生,师从吴昌硕、赵古泥。他在1959年创作了《丁刃逃难记》六枚图像组印,1984年,八十岁的张寒月历时两年刻成巨作《西园寺罗汉造像》,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承前启后的金石篆刻肖像印。

刻石肖像为什么很稀罕?肖像印篆刻家为什么寥若晨星?历代篆刻大家多刻文字印,偶尔会刻些生肖印;但是,很少涉足肖像印。刻肖像印要会篆刻、擅绘画、懂书法(篆书),三者缺一不可,一般人不敢轻易问津。首先,肖像印所刻人物必须像,若不像就会贻笑大方,这就要求篆刻家具备精确把握对象的造型能力;而像只是基础,要上升到传神,就要求篆刻家有概括提炼对象特征的技巧;其次,也是非常关键的,肖像印要有金石韵味,要讲究刀法,要求篆刻家练就一手在方寸之间分朱布白、操刀自如、谙熟篆刻技法的高超功夫。张天龙老师刻肖像多用切刀,冲刀辅之,用刀力求细腻绵密、脉络流畅、筋节起伏、韵协律合。边款文字擅用汉印篆书,双刀镌刻,黑白分明,既有汉印韵味又具汉碑额篆书特点,款文清楚易识、大方大气;最后,肖像印要有意境和神韵。所谓意境,要求篆刻家对人物肖像在造型方法、构图建设、氛围营造、视觉形式等方面进行加工、处理;所谓神韵,是指篆刻的肖像能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气质、特征和内涵,印风从容恬淡,印面洁净安详,品味典雅隽秀。总之,肖像印具有独特的文人化技巧体系和审美内涵,高度程式化、抽象化,所刻肖像要有姿、态、骨、势、趣,要有生气与灵气,要体现人物的精、气、神。一枚人物肖像精品从构图到问世往往要数易其稿。

数十年来,张天龙老师创作发表了《历代名人造像》(民建中央收藏《江苏民建》连载六年);《华夏圣贤造像》(银川美术馆收藏);《共和国伟人造像》(民建中央收藏);《淮安名人金石印像》(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等系列肖像印,这些肖像印总是充满令人赞叹不已的形神美、章法美、刀法美和意境美。这些系列肖像印被后学者视为学习摹刻的范本。

2010年,张老师在研究和创作肖像印的基础上撰写论文《中国的肖像印》,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上发表,被国内网站转载,引起了肖像印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全国率先系统论述中国肖像印的论文之一。

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长张耕源先生在阅览张天龙先生的数百枚肖像印后回信:"寄来的肖像印等一一拜观,对于先生悉心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感钦佩,尤其肖像印,从事者很少,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之路,而今,先生积多年之辛劳,创作出了一批不错的作品,可喜可贺!读来信,关于创作思路的阐述颇有见地,人物肖像印配以适当的背景有助于烘托人物身份和性格、在章法上也能增加变化。"

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著名篆刻家王本兴先生有一段很到位的文字:"张先生的汉印刻得好……肖像印刻得大气精到,是重功力、有潜力、有新意的篆刻家。"

张天龙先生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刻的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是献给奥林匹克运动的一枚中国之印。这是一枚非常成功的肖像印,2008年8月10日发表于香港《大公报》,充分体现了中国肖像印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2012年,《书法报》整版刊登张天龙肖像印,编者在《张天龙刻肖像印记》中记述:"张天龙先生数十年钟情于肖像印,闭门研修,运刀如笔,择百余历史名流神貌微缩方寸之地,使一块块本没有生命的石头成为永恒。品读天龙先生肖像印,中外名人,伟岸大像,意像契刻,别具新意,气势情趣,形神兼备,姿态神情,风格出众。张天龙先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肖像印贡献者之一。"

一块石头本没有生命、没有意义,经过张天龙老师精心的"点化"和巧手的"雕凿",一旦刻上肖像就有了意义、有了故事、有了文化、有了历史;这块石头就活了起来,就有了灵性,有了生命,就会流传后世,就像赵之谦边款上的人物图像一样,对开创刻石肖像印这门民间手工艺(中国肖像印学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刻石(金石篆刻)肖像印所描绘的对象,所表现的内容,所阐出的境界,所刻出的人物,是有灵魂的,是一个个曾经感动于我们的鲜活生命。肖像印演绎的是生命的情怀与诗意,是历史人物的再现,是历代圣贤的印像记录,是当代名人永远的展示。

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名的军事家韩信、辞赋家枚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近代摄影大师郎静山、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雕塑大师滑田友,特别是敬爱的周总理,都诞生于此,他们的故事为张天龙老师的刻石篆刻肖像印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创造素材。

《淮安历史名人印像》将淮安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戏剧家、金融家、诗人、学者和历史名流……将她们的神貌微缩于方寸之地,以刻石造像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一块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成为永恒。张老师说:"刻石肖像可以传承人物形象,为后人研究淮安历史人物提供比较准确的人物形象依据。同时,它也展示了淮安名人的音容笑貌,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2014年,江苏省淮安市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拍摄播出《画家张天龙》电视记录片,在淮安电视台、江苏国际频道播出,记录片介绍了张老师成长历程、在绘画艺术和篆刻上取得成就,其中很多是刻石(金石篆刻)肖像印作品。

刻石肖像印、绘画都是积木成舟的时间艺术,必须让个人心灵浸润在岁月的河流中。一个人一生挚爱数种艺术并锲而不舍地弄懂、弄通、弄透、弄精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而张天龙老师绘画、篆刻,包括金石篆刻肖像印已臻成功之境,让人钦羡不已。

2018年,张老师因在刻石肖像印方面取得成绩和作岀的贡献,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员协会吸收入会,成为我市(淮阴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会员之一。《淮安历史名人印像》是张天龙老师对淮安名片"名人故里"的诠释;是对"淮安名人"文化脉络的梳理;是对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淮安历史名人的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淮上名人造像,将会像金石一样永恒。